基隆河發源於臺北縣平溪鄉菁桐山,流域面積達501平方公里,沿線流經瑞芳鎮、基隆市、汐止鎮後進入臺北市,於社子島和淡水河會合,經關渡入海。全長86公里,其中屬台北市轄河段約23.5公里。基隆河之整治為臺北市防洪體系之一環,其中中山橋至成美橋河段,左岸早年已興建有松山、撫達、玉成等擋水牆及高速公路路堤保護,右岸則有大直堤防及民國67年公告之內湖舊堤線。由於河道甚為蜿蜓,形成幾處河彎,且行水區內住有13,000餘居民,違章建築及工廠林立,環境簡陋,髒亂不堪,除了影響排洪安全及污染水質外,更影響都市景觀至鉅。臺北市政府自70年7月起,在防洪安全之優先考量下,開始著手規劃,將河道彎曲部分截彎取直,並變更內湖新堤線,另利用堤內新增土地,作為遷建戶安置之用。為了解基隆河截彎取直後,對河川的影響,並選擇最佳的防洪佈置方案,經委託學術單位,先就基隆河水文水理之特性進行研究,並以水工模型試驗驗證,以擇訂最佳之防洪佈置後;研擬土地取得及拆遷安置計畫與新生地開發方案,再送請中央審議。 案由經建會委請劉肖孔博士等國內外八大水利專家詳加審查,並經前經建會主委錢復先生親赴現場了解後,認為本計畫依防洪之觀點尚屬可行,行政院始於79年9月間核定本府依修訂內湖堤線之方式興建堤防,使基隆河兩岸達到200洪水重現期之保護標準。
71年
- 因行水區居民安置困難,臺北市政府重新檢討堤線,民國71年2月17日經71水4692號函核定公告成美橋至南湖大橋(小彎段)堤線 ,並於71年3月3日府工養字第07135號公告。
- 71年7月臺北市政府委託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針對臺北市轄段進行水理研究。基於左岸現有堤防佈置不變之原則,分別採250、300、350、400公尺4種堤距佈置新河道,以200年頻率洪水依變量流模擬進行數值分析。結果4種堤距水位之最高水位線均較現況河道低約30公分以上。其中,堤距300公尺之方案對上游影響較小,最為可行;但若以不增加上游水位為前提,則350公尺方案較為適宜。另外建議截彎取直河段採用60公尺寬的低水河槽,既可穩定河道又不需護坡。
73年-77年
- 73年8月臺北市政府將臺大水理研究特性研究較佳的300公尺、350公尺堤距佈置方案,委請水資會辦理水工模型試驗。結果顯示,基隆河截彎取直後,上游段河道發生沖刷現象,下游呈淤積現象。為解除中山橋和麥帥一號橋段的瓶頸現象必須改建拓寬橋距。
- 75年1月臺北市政府委由經濟部水資會辦理基隆河截彎取直水工模型試驗報告,該報告以3期臺北地區防洪計畫(基隆河內湖段右岸無堤防設施)配合以下截彎取直方案進行試驗,檢討截彎取直後水理變化及驗證數學模式演算之成果:
- 基隆河內湖段右岸無堤防設施。
- 300公尺案:堤距300公尺,由大直堤防至麥帥一號橋段截彎取直,開闢新河道。
- 350公尺(一)案:堤距350公尺,由大直堤防至麥帥一號橋段截彎取直,開闢新河道。
- 350公尺(二)案:堤距350公尺,由大直堤防K25斷面間開闢新河道,K25斷面至民權大橋利用原舊河道,民權大橋至麥帥一號橋開闢新河道。
- 上述截彎取直佈置選定,係根據臺灣大學辦理基隆河水理特性之研究結論:為促使彎道區域內土地之有效利用,堤距300公尺方案對上游之水理影響最少,最為可行;但若以不增加上游水位為前提,則以堤距350公尺案較為適宜。另根據佈置試驗初步成果,配合麥帥一號橋拓寬,辦理補充試驗,其修訂佈置如下:
- 300公尺修訂案:堤距300公尺,由大直堤防至麥帥一號橋段截彎取直,開闢新河道,麥帥一號橋至成美橋之堤距200公尺。
- 350公尺(一)修訂案:堤距350公尺,由大直堤防至麥帥一號橋段截彎取直,開闢新河道。
- 350公尺(二)修訂案:堤距350公尺,由大直堤防K25斷面間開闢新河道,K25斷面至民權大橋利用原舊河道,民權大橋至麥帥一號橋開闢新河道,麥帥一號橋至成美橋之堤距200公尺。
- 75年12月,完成綜合報告,並對各項研究報告進行分析,擬訂截彎取直新堤線。於76年3月19日以府函檢附相關資料報請經濟部審核。
- 經濟部於76年4月30日核復指出,截彎取直河道應具備多項因應配合設施,需要補送各項設施計畫,並檢討對淡水河水位影響程度,同時將内湖段新堤線堤後土地利用改變及排水問題納入計畫報核。因此,本局即委託美國塞蒙斯顧問工程公司進行研辦,預定77年3月再將全案陳報經濟部。
- 76年9月4日水資會委託美商塞蒙斯李顧問公司進行基隆河截彎取直河道穩定性及保護措施研究,作為河道整治及土地利用計畫擬定的參考。
- 76年11月,本府初步選定堤距350公尺方案為基隆河截彎取直的執行方案後,完成基隆河大直橋至渡口段河道清理工程初步設計,即河道截彎取直初步設計,以作預算編擬及細部設計的參考。
- 77年4月19日,臺北市長批准截彎取直方案,經報行政院核定。雖然經濟部仍有意見,但琳恩颱風過境造成松山、內湖、南港、中山區嚴重水患,居民財產損失慘重,故市府決定重提。如獲中央核定,市府將分年編列預算240億元發包施工,預計分5年完工,可顯著改善北市東區基隆河水患。
- 77年4月21日,市府檢附塞蒙斯李顧問公司報告和有關資料,再次將內湖新堤線呈報經濟部。
- 77年11月21日至26日,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邀請國內外專家顧問8人,參與基隆河成美橋至中山橋段河道整治計畫專案小組審核內湖新堤線。專案小組提出2項建議:左右兩岸堤防堤距應予以加寬為420公尺,減少洪水通過時可能造成不利的影響;於截彎處設置閘門以維持低水流況,使新閘門在洪水時關閉,形成洪水時的河槽及堤線。事後,該專案小組提出基隆河截彎取直後續研究計畫由經建會核定同意,再公告基隆河河道整治計畫。
78年-79年
- 78年1月28日臺78經2700號函核示,基隆河中山橋至成美橋整治計畫應就維持現況低水河槽、新內湖堤線堤距420公尺之工程佈置及維持低度利用原則,並先行完成以下研究後,再行報院。
- 在基隆河與淡水河洪峰到達關渡先後不同條件下應對臺北橋洪水位影響之敏感度再分析。
- 以定床水工模型進行水理試驗。
- 中山橋改建後,基隆河洪峰與淡水河洪峰發生之先後,對臺北橋水位有降低或升高之影響,應利用數值模式加以研究。中山橋改善後下游是否會產生另一控制斷面,應予以分析。
- 新內湖堤線堤距,關係排洪效果與新生地利用,究以420公尺抑或400公尺為妥,請審慎研究比較。
- 對整治計畫行水區內居民安置、違章建築…等水流障礙物之拆除,應有周詳計畫,區內土地取得與分配亦應詳細規劃,防止投機者炒作土地。
- 另外,對截彎取直方案做出以下結論:……員山子分洪之效果及中山橋改建之效果,均尚須研究方能確定;成美橋至中山橋間基隆河之防洪方法,目前僅於堤防一項。內湖堤線業已核定,自水理觀點而言較屬有利。……小組認為在無法實施內湖堤線之情況下,臺北市政府縮窄堤距及截彎計畫,尚可保護臺北市東區減輕水災損失,較不予保護者尚屬有利,原則上可與以採納。表示專家顧問都認為,在未能研究出其他更好的防洪方案前,截彎取直計畫是優於其他防洪辦法的可行方案。至此,基隆河截彎取直方案才初步獲得中央政府與國內外專家認同。
- 78年5月18日,市府報請行政院核定內湖新堤線,並檢送堤線座標和平面位置圖。7月26日,行政院函復市府所報計畫及內湖新堤線:應依民國78年1月28日函示,完成水理試驗及研究,並修訂計畫後再行報核。
- 78年5月30日,市府就經建會計畫專案小組的建議,辦理大彎段420公尺堤距水文水理分析。
- 行政院於79年9月14日核定基隆河整治計畫。
自80.11.11開工後,由工兵進行新河槽開挖及高灘地整理工程完成新舊河道之轉換
81年陸續發包有內湖堤防新建工程、金泰段第一標、舊宗段第一標、撫遠擋水牆加高改建第一標、第二標、中山橋改建工程第一階段、新河槽開挖工程金泰段、舊宗段、低水護岸工程金泰段、舊宗段等,已完工有施工道路工程、金泰段垃圾堆挖運及淹埋工程,中山橋至成美橋間堤外金泰及舊宗新河槽於82年10月及11月通水
配合基隆河之抽水站
- 民權抽水站74CMS
- 陽光抽水站71CMS
- 港墘抽水站55CMS
- 北安抽水站55CMS
- 環山抽水站39CMS
大彎段
1.河川工程
(1)內湖堤防新建:新建防洪牆5640公尺,牆身平均高6.5公尺。
(2)新河槽開挖:開挖新河槽2處,共長2100公尺,寬100至120公尺。
(3)河川地整理及綠化:整地及綠化並佈設休憩設施,面積210公頃。
(4)現有堤防加高及加固:現有大直、松山、撫遠等堤防加高共長7400公尺。
(5)低水護岸:辦理低水護岸長約13400公尺。
(6)河川監測系統:水文、水質、泥砂沖淤等監測站及廣播系統。
(7)抽水站新建:新建北安、環山、港墘、陽光及民權等5站。
2.道路橋樑工程
(1)中山二橋新建:於中山一橋(舊橋)下游處新建橋樑乙座,寬16公尺,長880公尺及兩端引道。
(2)麥帥橋延長:先於下游新建橋樑乙座,寬16公尺,主橋長210公尺及兩端引橋,再拆除舊橋,拓寬河道瓶頸。
(3)現有橋樑橋基加固:現有大直、民權及成美橋等橋基加固。
(4)環東(天母)快速道路第一期:自麥帥橋至內湖路一段止長約4500公尺,寬40公尺。
3.堤內新生地開發
(1)堤內舊河道回填及地質改良與整地:堤內舊河道回填土約630萬立方公尺,地質改良約67公頃,整地約242公頃。
(2)堤內範圍參照都市計畫,新建堤內道路、雨水及污水、公園及相關管線工程。
小彎段
1.河川工程
(1)堤防新建:成美橋至成功橋兩岸堤防新建防洪牆1830公尺及相關低水護岸;成功橋至南湖大橋兩岸堤防新建防洪牆4400公尺及相關低水護岸。
(2)新河槽開挖:開挖新河槽2處,共長800公尺,寬100至120公尺。
(3)河川地整理及綠化:整地及綠化約14公頃。
(4)抽水站新建:新建成美、長壽、成功、南港及南湖等5站。
2.堤內新生地開發
(1)堤內舊河道回塡及地質改良與整地:堤內舊河道回塡土約140萬立方公尺,地質改良約16公頃,整地約35公頃。
(2)堤內範圍參照都市計畫,新建堤內道路、雨水及污水、公園及相關管線工程。86年底起由本府地政處辦理交地作業,目前已完成交地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