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市為全國首善之區,但於每年夏、秋雨季,所發生之地區性熱雷雨、梅雨或颱風雨現象,若其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地表逕流,會使雨水逕流無法及時排除,因而導致市區局部地區積水,造成民怨及民眾財產損失。造成積水之原因,應從都市中水文循環體系探討,雨水降至都市地表,經入滲、漥蓄、滯留後形成漫地流,循雨水下水道系統,經由進水口、邊溝、連接管,再經支線匯集至幹線,最後由出水口排入河川中。都市雨水下水道出口若地勢較低,出口會設置抽水站,於大雨時將水抽出系統外。在都市水文循環機制中,任何一環節超越了當初規劃設計的範疇或排水系統失去正常功能,均有產生積水的可能。故為謀問題解決之道,除完成本市雨水下水道系統的清查及電腦建檔外,另檢討如何建全排水系統功能在設計之保護程度內,減少暴雨洪災損害程度,確有其必要性及急迫性。

       近年來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豪大雨發生頻率遽增,為使排水系統能即時發揮功效,水利處針對雨水下水道箱涵結構、市區易塌陷路段與緊急搶修補強之缺失地點,排定進行雨水下水道結構修補工程。由雨水下水道人孔進入下水道,依排水系統破損情形進行改善,並強化結構物強度、排水功能及減少路面塌陷之情形,以小區塊修補避免因開挖造成交通衝擊及支出龐大工程費,目前共計修補2萬2千多處。此外,為確保河川、區域排水沿線之各項水利建造物於地震、洪水、豪雨及其他事故後,皆能正常運作,水利處投入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於每年12 月1 日開始進行3 階段水利建造物檢查工作,其範圍涵蓋全市131 公里的堤防、36 座疏散門、3 座防洪閘門、1147 扇閘(閥)門、65 座沉沙池(含滯洪池)、88 座抽水站及423部抽水機組,倘若發現結構缺失可能影響防洪安全時,則立即改善並於汛期前修繕完畢,保障市民安全無虞的生活環境。

科室   :雨水下水道工程科

聯絡人:蘇先生

電話    :1999(外縣市(02)27208889)#8209

傳真    :02-2720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