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許多生活、工作在臺北的人們也許不知道,臺北市跟水非常靠近。臺北市臨水的那面幾乎都被高聳的灰牆給包圍,想要看到水,還得先穿越連綿的灰色高牆才行,所以我們最常聽到的問題是「臺北市的水岸空間哪裡去了?」,臺北市民在心理地圖上與水的距離有沒有可能有縮短的一天?疏散門就是在這灰色的高牆上開道口,讓臺北市民可以經這道口穿越高牆與水親近,同時可提供防洪設施維護及堤外車輛進出動線,以提供民眾良好的親水空間。
但這長長的灰牆是什麼?又有什麼功能呢? 民國50年波密拉颱風,大漢溪、新店溪洪水再度為患,行政院重視台北縣市災情,正式成立「台北地區河川防洪計畫審核小組」督導省府積極辦理淡水河治導計畫,隨後制定了臺北地區防洪計畫,在計畫中釐訂各主要河川與次要河川防洪水位,隨後臺北市政府依此計畫加高堤防,這長長的灰牆就是堤防,在颱風暴雨來臨於防洪水位下時,它們可以將洪水圍堵於河川內而不至於漫流至市民居住的地方,使民眾免於水患之苦。而為兼顧民眾與水親近,並提供防洪設施維護及堤外車輛進出動線,故有疏散門之興建。
但是要在萬里灰牆上開一道口時,同時必須要做些什麼事呢?而疏散門的型式又有哪些呢?
 
水密門,此型式之疏散門為提供行人及自行車進出河川區域之防水附屬建造物。
 
  • 水密門
  • 水密門
  • 水密門1
  • 水密門2
橫移門,最常見之疏散門型式,可提供行人及車輛進出河川區域之防水附屬建造物。
 
  • 橫移門
  • 橫移門
  • 橫移門1
  • 橫移門2
飛安閘門,因飛航安全降低堤防高度區段設置於堤頂之閘門,於平時降伏以維飛航安全,暴雨颱風時昇起,以維持堤防全線一致之防洪水位。
 
  • 飛安閘門
  • 飛安閘門
  • 飛安閘門1
  • 飛安閘門2
堤頂水密門,因堤防加高,於原先行人出入之動線加設之防水閘門,於平時開啓供民眾進出,暴雨颱風時關閉,以維持堤防全線一致之防洪水位。
 
  • 堤頂水密門
  • 堤頂水密門
  •  
  • 堤頂水密門1
  • 堤頂水密門2
越堤坡道,提供行人及車輛進出河川區域之越堤建造物。
 
  • 越堤坡道
  • 越堤坡道
  • 越堤坡道1
  • 越堤坡道2
臺北市位於北臺灣之臺北盆地,地屬亞熱帶氣候區,三面環山,基隆河橫貫其中,西有淡水河,南有新店溪、景美溪等與新北市為鄰。沿河地帶地勢低窪,部分地區甚至低於平均高潮位,需有堤防及抽水站保護,另為提供民眾親水需要及防洪設施維護車輛進出動線,並有疏散門之設置。而每逢颱風豪雨來襲,疏散門則依疏散門啟閉標準作業程序決定疏散門關閉時間,以避免洪水經由疏散門流入市區造成民眾生命、財產損失。
機關並於每年防汛期結束隨即進行防汛檢查工作,詳細檢查市轄堤防、護岸、閘閥門、疏散門、抽水站等防洪設施,確保堪用狀況,並完成檢修工作,以維河防安全。
 

科室:河川工程科

姓名:王小姐

電話:1999(外縣市(02)27208889)#8180

傳真:02-2720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