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位於臺北盆地內,地勢低窪,背山臨河,山坡地約佔55%,平地約45%,北、東、南三面環山,共有大屯山系、七星山系、五指山系、南港山系、二格山系等五大山系。臺北市由4條主要河川所環繞,西有淡水河,南有新店溪、景美溪,基隆河則橫貫其中,由於地勢低窪,夏季多雨,洪水量特別大,下游出口又受到潮水頂托的影響,因此每遇颱風暴雨來襲易造成市區水患,故依行政院核定之臺北地區防洪計畫,以沿岸築堤為主,河道整治及河川管理為輔之原則進行防洪建設;市區內雨水逕流則須透過雨水下水道排水系統及抽水站抽排至河川。(如圖1)。
圖1-臺北市河川流域
基隆河下游流經北投地區到關渡匯入淡水河。其支流河川有磺港溪、貴子坑溪及水磨坑溪等,分別概述如下:
(一)基隆河
基隆河屬於淡水河的重要支流之一,發源於新北市境內之平溪區菁桐山,全長約86.4公里,流域面積約490.77平方公里,經瑞芳區、基隆市、汐止區、再進入臺北市,基隆河早期兩岸由於地勢低窪,下游河道蜿蜒,曲流地形發達,主河道排洪速度緩慢,因此每遇颱風豪雨常造成嚴重水患。基隆河匯流口至南湖大橋屬於臺北地區防洪計畫範圍,於民國52年即納入淡水河防洪治本計畫進行治理,目前除關渡堤防須配合關渡高保護設施期程施築外,洲美堤防配合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將於109年12月完成,中山橋下游社子、士林及圓山等堤防配合北區防洪三期計畫於民國77年完成,至民國85年完成基隆河截彎取直治理工程。南湖大橋上游自至新北市界左右兩岸堤防亦於民國85年完成,皆達主要河川200年洪水重現其保護標準。
(二)貴子坑溪及水磨坑溪
貴子坑溪發源於火燒山及面天山之間(海拔878公尺),主流由東北向西南流,在秀山路與水磨坑溪匯流後流經稻香路、中央北路、大度路於下八仙匯入基隆河,長度約7.24公里,集水面積約3.77平方公里,屬於基隆河支流;水磨坑溪於秀山路截斷山上洪水匯入貴子坑溪,其長度約3.24公里,集水面積約1.32平方公里;舊水磨坑溪改道後為本市市區排水,沿中和街502巷、流經大同街、文化一路、大業路517巷及關渡平原,最後與舊貴子坑溪匯合成中港河,於關渡宮前匯入淡水河。
水磨坑溪上游
貴子坑溪上游
貴子坑溪集水區高程分佈於EL.2m至EL.878m間,高程落差甚大,河床平均坡降約12.10%;水磨坑溪高程落差約732m,河床平均坡降約22.59%。其山地與平地之分界點約以中央北路為界,以北為山區,以南為平地,貴子坑溪主流山地流路長約4.7公里,平地流路長約2.54公里,水磨坑溪上游段則皆屬山地型河川。現況貴子坑溪與水磨坑溪上游段(中和街以北)及下游段(中央北路以南至基隆河匯流口)於民國71年整治完成,中游段(中和街至中央北路)於民國76年整治完成,屬於護岸型混凝土渠道,並已達50年洪水重現期保護標準。
貴子坑溪中游
貴子坑溪下游
(三)磺港溪
磺港溪集水區屬於淡水河河系基隆河之支流集水區,溪流發源於大屯山南峰與西峰一帶,為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範圍,自嶺下一帶流入新北投區域(如圖3),分別在新北投捷運站及復興公園附近,有北投溪及無名溪支流滙入,流經薇閣國小、北投市場、忠義新村,由舊大同電子工廠旁之朝籟橋穿越承德路七段,並於中八仙一帶匯入基隆河。磺港溪集水區西側與貴子坑溪流域相鄰,北倚大屯山,東臨磺溪流域,南至五分港排水集水區(如圖4)。
圖3-磺港溪集水區地形概
圖4-磺港溪地理位置及環境水系圖
磺港溪主流長度約8.23公里,高程分佈於EL.2m到EL.985m之間,高程落差甚大,河床平均坡降約1/22。
北投溪為磺港溪支流其中之一,發源於地熱谷,而地熱谷即位於北投公園上方,中山路底的長條橢圓的山谷爆裂窪地,之後流經北投公園及七星公園,並經過數座小橋之後於七虎公園注入磺港溪。其流路長度約1.93公里,集水面積為1.58平方公里,高程分佈於EL.7m到EL.275m之間,高程落差甚大,河床平均坡降約1/7。
由於磺港溪流經北投區的精華地帶,颱風暴雨期間能否有效排除洪水避免洪災,本府一直投入相當大的關注,昔日早期磺港溪採分河段進行整治,本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水利工程處前身,以下簡稱養工處)曾於民國64-65年度編列預算辦理朝籟橋至北投橋間河道整治,其中北投市場前約100公尺為加蓋河段,養工處另於69年度編列預算完成北投橋至薇閣國小間河道整治。
磺港溪上游(加蓋全景圖)
由於北投區發展日益繁榮,人口不斷增加,捷運淡水線亦加速北投地區發展,而磺港溪所流經的區域,涵蓋了北投的精華地區,因此亟需檢討磺港溪的排洪能力,根據養工處民國79年9月的分析報告,磺港溪現況河道斷面無法通過50年洪水重現期保護標準,故委託專業顧問公司於民國83年6月完成「磺港溪整治規劃報告」,並就磺港溪排洪能力不足提出改善建議方案,以做為磺港溪整治工程之設計與執行的藍本,其中為配合「P20道路周邊都市計畫」開發及市場周邊環境需求,養工處於民國87、88年將磺港橋至延壽橋分階段進行加蓋,共約900公尺。(如圖5)
磺港溪中游現況照(磺港路跨橋)
磺港溪中游現況照(公館路旁)
磺港溪下游現況照(西安橋下)
磺港溪下游現況照(基隆河匯流口)
另考量磺港溪現況河道斷面無法通過50年重現期洪峰流量,僅能通過10年重現期洪峰流量,又因沿河兩岸業已高度開發,部分房屋緊鄰河道無法辦理堤防加高,故經養工處詳細檢討評估後,計畫以壓力箱涵分洪方式解決,可免除磺港溪主河道兩岸房屋拆遷,並保障居民免於洪水之災。磺港溪壓力箱涵分洪工程計畫自北投中庸二號公園沿大業路中央分隔島埋設壓力箱涵,在考量現地高程、地下管線及為降低施工造成之影響,於大業路十信工商附近轉入大業路西側農業區,往南穿越大度路後,沿洲美快速道路路權範圍內埋設,並在洲美快速道路與關渡防潮堤相交處轉向西南,沿著關渡防潮堤外排入基隆河(如圖6)。磺港溪壓力箱涵工程自民國92年施工至98年正式完工啟用,總長共3.4公里,完工後磺港溪平時水流沿著原河道排入基隆河;颱風暴雨時,河川水位達到壓力箱涵分洪口靜水池高程EL.11m,河水會自動經溢流堰流入壓力箱涵進行分洪,流入基隆河,有效紓解颱洪時期之上游暴洪量,避免北投市區遭受洪害。
圖6-磺港溪分洪路線平面圖
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降雨形態的改變、極端天候與溫度上升是當前全球人類所面臨的共同課題。基於當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極端強降雨深刻後果,在北投區的都市發展及磺港溪再造應思考透過開放空間留設,保持土地使用的彈性並增加多元活動的可能;強化河川保水與調洪、滯洪防洪能力,調節舒緩水患壓力等手法,降低脆弱度並提升都市回復能力,打造抗災防洪的「韌性城市」。
在開發與環境保育中取得平衡的「永續發展」理念,都市成長的同時應優先注重水綠基盤的建設。透過磺港溪串聯周邊山系與關渡平原,自環境塑造的同時,重新檢視整體環境所存在的水綠潛力與課題,尊重自然環境之特性與老北投的人文歷史紋理,依照空間屬性以點線面層級營造不同特色空間與機能,並融合當前生態、低碳、永續、防災等思維,打造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北投生態圈,及以節能、減廢、循環、健康、安全為出發的宜居生活。(如圖7、圖8)

圖8-磺港溪未來願景圖(磺港路)
舊時的臺北,曾是溪流與水圳遍布的盆地,靠著水運商業及農業灌溉之便,逐漸形成聚落而蓬勃發展,然隨著都市發展、農業消失,這些隨處可見的水體亦面臨加溝蓋或填平成馬路建地的命運,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傳統築高堤之防洪工程手段已無法因應,市府開始思考如何恢復既有的水圳溪流,並朝向生態城市邁進。而流經北投市區的磺港溪,與北投地區的聚落發展、居民生活密切相關,故計畫透過磺港溪的再造,以韌性城市的治理新思維,及生態水綠環境開發理念,整合相關介面,維繫優化藍綠基盤,並以低衝擊開發手法,達到型塑整體都市意象,提高生活品環境品質,使其具備環境變遷衝擊的調適能力,對於磺港溪之再造計畫自磺港橋至下游基隆河匯流口分三段說明如下:
(一)A段-上游段(磺港橋至延壽橋加蓋段)
磺港溪自薇閣小學與長安公園段開始加蓋至延壽橋。目前除球場、溜冰場、停車場、簡易綠美化外,仍有多處空間未善加利用。在未整體評估開蓋前,應以系統性的評估並整合民眾意見,重新賦予空間新的定義。
此外,為呼應與喚起北投母親之河的記憶,本段初步規劃以河川溪流旁常見的樹種、草花栽植,並透過地表水的匯流、儲集、水波紋,作為全段的設計基礎。由於薇閣小學至光明路段周邊以住宅區與學校為主,在空間屬性上,為居民日常生活休閒與孩童通學為主,故以通學遊戲巷的概念為本段的主軸(如圖9、現況如圖10)。
![]() 磺港溪上游現況照(薇閣國小旁) | ![]() 磺港溪上游現況照(長安公園旁) |
設計構想
一、長安公園榕樹森林:大榕樹群的林蔭下,是在地居民休憩、乘涼、體健活動的交誼場域。保留公園既有喬木、梳理動線留設廣場,延續美好綠蔭生活。
二、磺港溪水的記憶:以傳遞水的故事樂園為發想,創造舒適全齡化活力廊帶為宗旨,藉由廣場與水元素(水波/跳石/漣漪)意象營造。
三、堤坡上的遊戲場:磺港溪既有土堤是長安公園特色之一,以地景式手法,結合堤坡地形,營造可盡情奔跑、跳躍的兒童遊戲場。
四、通學遊戲巷:公園鄰近校區與住宅區,為居民日常生活與孩童通學路徑,以遊戲巷概念為主軸,讓上下學的路徑充滿期待與歡樂。
(二)C段-中游段(延壽橋至奇岩抽水站段)
磺港溪本段東側為奇岩新社區,周邊包括軍艦岩內丹鳳山、唭哩岸山郊山體系,以及八仙圳、中崙仔溝、崇仰公園及清江國小濕地,具有非常好的生態廊道基質。
本計畫初步規劃將磺港溪與沿線的奇岩1號和奇岩2號等公園結合為生態親水公園廊道,發揮互補的功能,創造出更大的公園綠地與親水環境供民眾休憩,同時增加滯洪空間提升防洪保護能力(如圖15)。
圖15-中游段(三合橋以北)
結合本府都發局辦理之「建立臺北市生態廊道-唭哩岸與奇岩地區生態調查、規劃設計及廊道周邊用地都市設計管制研擬」計畫,充分結合生態調查以及規劃設計準則建議,以落實計畫整合之效。本段以恢復磺港溪自然河道並與公園結合為前提,並調整既有道路斷面、擴大與優化中崙仔溝及既有生態滯洪池、營造生物棲地為主。(如圖16、現況如圖17)
![]() 磺港溪中游現況照(三合橋) | ![]() 磺港溪中游現況照(奇岩公園生態池) |
(三)DE段-下游段(奇岩抽水站至基隆河匯流口段)
奇岩抽水站至朝籟橋河段,在低衝擊開發形式原則,及考量腹地有限前提下,初步規劃利用既有護岸採植筋加高方式處理,以達防洪標準;臨水側則可栽植攀爬性植物,提升綠美化空間。朝籟橋至基隆河匯流口段,因保全對象較不明顯,則以透水性鋪面、植物草溝及自然排水系統等低衝擊開發形式,達到防洪兼生態景觀為目標(如圖18、現況如圖19)。
磺港溪下游現況照(大同公司旁)
磺港溪下游現況照(承德路下游)
(四)地區說明會
辦理地方說明會是希望藉由現況分析與焦點訪談協助定位收斂,故本計畫邀請了北投之文化歷史團體、NGO團體及社區發展協會等在地團體協會參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民眾進行在地環境剖析探討,並期望透過兩場次的說明會辦理初步收斂潛在的推動議題,作為下一階段工作坊辦理之最佳依據。
(五)工作坊
計畫以分區、議題探討之工作坊交流細化磺港溪水域環境再造之可能性,逐步帶領參與者瞭解與意見發表,為磺港溪沿線再造策略凝聚共識。並期待透過與在地居民的對話,對磺港溪周邊環境與資源的深入瞭解,並藉此連結每一區段的發展需求與可能,更希望由議題的設定,促發鼓勵民眾對於磺港溪母親河再生的想像,亦有助於計畫後續課題與對應發案的提出與整理。
(六)專家學者座談會
完成2場地方說明會與3場次共識凝聚工作坊後,水利處邀請了水利、交通、都市計畫及生態專家學者,針對韌性城市的手段如何在北投磺港溪操作、如何扭轉磺港溪目前的交通瓶頸及如何在北投地區獨特的溫泉地質下營造生態水綠環境等議題進行探討,並重新檢視居民之意見,以不同領域的交流碰撞後,將民眾的需求進行審慎回應,以助提擬更具效應的規劃與可行性方案。
科室:河川工程科
聯絡人:吳小姐
電話:1999(外縣市(02)27208889)#8179
傳真:(02)2720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