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關渡平原位於基隆河北側,毗鄰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處,地勢較低,是天然的洪水傾區。為了降低基隆河對關渡平原的洪水威脅,市府於民國44年開始興建關渡防潮堤,並於民國60年開始實行山區與平地排水分離策略;將貴子坑溪與水磨坑溪在山區上游進行合流,同時建造貴子坑溪人工渠道,將山區洪水直接排放到基隆河。又在民國68年進行了關渡防潮堤的整建工程,將防潮堤高程提高至EL.+4.0m,隨後,經濟部在民國78年核定公告關渡防潮堤的堤線。


防洪治理方面,市府仍然遵循民國62年的「臺北地區防洪計劃建議方案(草案)」,主要策略是興建防洪堤壩,同時設置疏洪道。防洪設計則是以200年重現期的洪水為保護標準,且堤頂高度除了保留1.5公尺的安全出水高度外,亦應高於500年重現期的洪水位(EL.+9.65m)。


土地使用部分,民國60年,關渡平原是陽明山管理局的轄區主要計畫案的一部分,並以農業區作為主要土地分區。隨後,在民國80年,為了配合防洪治理需求,關渡平原地區進行了調整。市府參考防洪計畫,將洲美與關渡部分農業區變更為堤防用地與行水區。在民國82年,通過了「擬(修)訂關渡平原特定專用區(大度路以南、洲美堤防以西、關渡堤防以北部份)主要計畫案」,這個計畫考慮了都市發展與治水需求,將大度路以南的農業區規劃為公園、堤防、抽水站和道路等用地。直至今日,關渡地區的土地使用分區、關渡堤防堤線與抽水站用地等佈局,仍主要遵循此次修訂的主要計畫內容。

土地使用分區示意圖

土地使用分區

關渡平原的地理特性部分,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段,因地勢較低,並且這兩條河流均為感潮河段,使關渡平原成為一片特殊的河口濕地。考量這個特殊環境,市府期望能夠制定一項兼顧防洪和生態保育的市政建設藍圖。為此,市府參考了民國85年委託臺灣大學進行的「關渡堤防北移對水理與環境影響之研究」以及經濟部水利署在93年完成的「社子島地區防洪高保護設施整體評估計畫」,規劃採用以保持堤線不變為原則,並將高保護設施北移至大度路的方案,並提報中央審議。


隨後,行政院於民國99年核定了「臺北地區(社子島地區及五股地區)防洪計畫修正報告」,確立關渡平原高保護設施採北移(北沿大度路、東沿貴子坑溪)為原則,然考量關渡地區自然公園之生態需求、都市發展及整體防洪規劃等因素,將俟該地區之開發計畫檢討成熟後,再予辦理,目前維持現狀。

高保護設施佈設圖

高保護設施佈設圖

關渡高保護北移設施主要依循92年高保護北移研究案佈置原則,主要銜接關渡抽水站與大業抽水站,其沿大度路南側向東延伸至貴子坑溪人工渠道西側轉向,改沿貴子坑人工渠道西側向南延伸

平面示意圖

平面示意圖

防洪高保護設施採寬度約50公尺之土堤方式興築至200年重現期距計畫堤頂高度,採保留既有防潮堤做為臨河側之土堤堤腳,以利土堤邊坡穩定。

斷面示意圖

斷面示意圖

科室:河川工程科

聯絡人:張先生

電話:1999(外縣市(02)27208889)#8179

傳真:(02)2720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