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延平河濱公園

河濱公園介紹


自南京西路底進入,即看見大片濃郁樹林,綠草地和成蔭的大樹,這裡自古即是大同區居民的後花園。面積約26.6公頃的公園內有座「延平宮」到現在仍是當地耆老們的聚會之地,牌匾上刻有乙己年臘月,廟埕大供桌下,虎爺的造形古樸靈動,似乎見證了當地的興衰演變。民生西路底水門外即是大稻埕碼頭,一進水門,即可看到色彩鮮豔的唐山帆船、線條優雅的拱橋。

大稻埕碼頭(五號水門)設置了藍色公路乘船碼頭、咖啡廣場、唐山帆船,乘著自行車沿河北行,一路伴隨著陽明山景、淡水河夕照;對比著數座跨河大橋上的車陣川流,眼下的悠閒顯得格外難得。騎士們還可沿路走訪相鄰文化古蹟,包括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廟、臺北孔廟、大龍峒保安宮、永樂市場等景點,大稻埕昔日的繁華,也就能略窺一二。
延平河濱公園

河濱設施


運動場及體健設施:籃球場、溜冰場、槌球場、網球場、羽球場、體健設施

其他服務設施:涼亭、棋桌椅組、自行車租借站、停車場、藍色公路碼頭

知識便利貼


大稻埕

顧名思義,「大稻埕」最早就只是片曬穀場。大稻埕崛起於生意人搶地盤,一場在艋舺的「頂下郊拼」把打輸的下郊人(福建同安人移民)趕到了大稻埕,爾後河航之利就讓大稻埕從此走向繁華,甚至取代了艋舺的地位。在臺北歷史上,大稻埕接替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艋舺(今萬華),成為臺北最繁華的地方,為臺北三市街之一。

周邊景點


迪化老街

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現,是在清咸豐六年(1851年)。兩年後,艋舺地區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紛紛建起商店,形成「中街」。到了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和布匹、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之後隨時代演進,街景、房屋的外觀有極大的改變,從樸實的閩南式店舖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裝飾,逐漸演變成今日風貌。

光復後迪化街持續作南北貨、中藥和布匹批發商集中地,至今仍是這三大行業中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是臺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迪化街不但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而且從清末至今,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一直保持舊日的風貌和活躍的商業活動。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霞海城隍廟-官方網站

霞海城隍爺當年護佑渡海來臺發展的福建同安人,成為同安人的共同信仰,「頂下郊拼」後從艋舺遷到大稻埕,香火漸盛後建廟奉祀,整個大稻埕聚落可以說是隨著城隍廟而慢慢形成的。城隍廟原廟於1856年興建,之後歷經多次整修,今貌為1998年完成的模樣。近年來,讓霞海城隍廟神威遠播的恐怕要屬月下老人了,吸引中外年輕遊客虔誠膜拜。
 

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