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目前以推動「海綿城市」相關策略工作來因應未來極端氣候的挑戰,而「海綿城市」政策的前身,則是早在民國90年代初期北市府就已著手推動的「總合治水對策」。這個對策的主要概念,是針對像臺北市這樣已高度開發的都會區,在已建設完成的防洪排水系統難以再大幅度擴充的情況下,積極的研擬推動一系列「上游保水、中游減洪、下游防洪」的各項工作,來提升都市的防洪能力。其中針對「中游減洪」策略部分,本處於95年進行「臺北市雨水貯留池及調洪池規劃設計(第1期)」,檢討市區適合設置調洪池減少暴雨時下游排水系統負擔的地點,本調洪沉砂池位於內湖區陽光及港墘抽水站集水分區內山區,鑑於內湖路3段348巷上游為公告之土石流潛勢溪流,且下游部分曾為納莉風災時發生積淹水事件地區與平地交界位置,在評估用地取得可行性後,列為優先推動設置調洪沉砂池地點並積極進行建置工作。
金瑞治水園區入口
集水區示意圖及納莉颱風積淹水範圍及上游土石流潛勢溪流
滯洪機制示意圖-2
(三) 調洪池進水口及出水口皆採用重力式排水設計,於渠首工處設置高地排水箱涵及溢流堰,調洪池之進流及出流控制皆無須人為及機械操作,降水或緊急排水亦無需使用抽水機,除可降低操作風險及維護性低外,有助於節能減碳。
(四) 邊坡則以生態式青蛙石水尺來判讀蓄水深度,營造符合自然生態之美感。
渠首工處無機械控制式高地排水箱涵及溢流堰
青蛙石水尺
2016年「2016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特別獎」
2020年「第八屆台灣景觀大獎」-「環境設施類別-佳作獎」
本治水園區不僅具備防災功能,園區綠樹成蔭,風景優美,是臺北市民休憩運動的好去處,這裡有環湖人行步道,也規劃花卉植栽區,民眾可在堤頂觀景平台,飽覽園區的山光水色,還可就近去金面山步道登山口、金龍禪寺、鄭成功廟和碧山巖等景點遊玩,豐富的生態,更可作為生態教育的首選。
金瑞田嬰小屋
池底景觀
另於113年底完工的「金瑞田嬰小屋」(「田嬰」在台語中意指蜻蜓) ,擁有絕佳的眺望視野,在點位選擇上,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干擾。在建材的選用上,則以100%MIT的疏伐木為主要結構,採用會隨著時間融入環境色調的紅銅屋瓦,手工玻璃剪黏出蜻蜓的七彩羽翼等,而選用在地素材不僅能降低長途運輸的碳足跡,這些溫暖的自然色調也將隨著時間與空間的醞釀,和周邊環境揉合為一體。
設計對策
全數使用國產及現地材料再用, 因為那是自然
盡可能景觀元素皆能手作而成, 因為我們為人
抽象方式詮釋場所及空間意涵, 因為藝術於心
將景觀化為無與融合於該場域, 因為自然自述
整體規劃選址說明
箱涵平台區[小屋]設計配置說明
入口區設計配置說明
實質淨零碳排效益
內湖是臺北盆地蜻蛉目昆蟲多樣性極高的熱點,尤其本園區周邊環境包含淺山小溪、灌溉水圳、池塘等不同水體,都是蜻蛉目昆蟲的喜愛棲地,經由園區內定期動植物調查監測,發現本區之鳥類、蝶類、蜻蛉類、兩棲類等物種豐富度高,尤以蜻蛉類於本區有紀錄達73種,占全台種類的三分之一。另外,還能觀察到紅冠水雞與害羞的白腹秧雞,也能夠觀察到豐富多樣的臺灣原生的水生植物,像是:龍骨瓣莕菜、臺灣萍蓬草……等,顯示生態資源相當豐富,並與內湖社區大學進行合作,以本園區作為水利及生態教育示範區域,透過公民參與方式,進行園區棲地復育、維護、監測及水利知識推廣。
短腹幽蟌
粗腰蜻蜓
交通資訊:公車-捷運內湖2號出口搭222、247、521、551、552、553、679、藍27在「金龍寺站」下車,步行約500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