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曾是溪流與水圳遍布的盆地,靠著水運商業及農業灌溉之便,逐漸形成聚落而蓬勃發展;然,隨著都市發展、農業消失,這些隨處可見的水體亦面臨加蓋或填平成馬路建地的命運。依據1985年12月17日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舉行的「北投區耆老座談會上」潘塗生所言,往昔北投陸上交通並不方便,大部分是靠水上交通,由淡水河入基隆河,再通到北投磺港溪,磺港溪另有一支流通到現立農里唭哩岸,而使唭哩岸地區得以發展,顯示水運與聚落發展關係密切。而日治時期漢人與日人則以磺港溪為界,日人居住於磺港後,稱新北投,而漢人和平埔族則居於舊北投。公路、鐵路的興築除帶動人潮及商品往來,使陸上交通運輸更為活絡,逐漸的水運的重要性也漸漸衰退。

流經北投市區的磺港溪,與北投地區的聚落發展、居民生活密切相關,本計畫透過磺港溪的再造,整合相關介面、優化藍綠基盤,並以低衝擊開發手法,讓北投地區的母親之河,可以重新找回自然與過去生活緊密連結的環境價值。


磺港溪,穿梭新北投與舊北投


整體目標:
(一)透過磺港溪再造可行性評估,因應磺港溪各段的狀況,回應氣候變遷議題為提 升防洪、滯洪能力提擬更適切的方案。
(二)水環境沿線的空間介面整合,以舊北投文化紋理為出發,打造宜人的開放活動場域。
(三)低衝擊開發規劃手段的引入,完善磺港溪沿線生態景觀系統
磺港溪沿線生態景觀模擬圖

翻轉被遺忘的潺潺水流,創造溪流再造的典範,重現水岸生活軸線,重塑過去磺港溪母親之河的自然風貌,強化人與自然、水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並融入地區歷史紋理、自然生態,創造水岸價值,也使水綠城市的推動與教育向下紮根。

磺港溪分段說明示意圖

圖/磺港溪分段說明圖

本計畫執行範圍從磺港橋至基隆河匯流口段,共分為A、B、C、D、E段,說明如下:

一、A段範圍(磺港橋至光明路加蓋段)

本段範圍自磺港橋薇閣小學與長安公園段開始加蓋至光明路。位處新北投捷運站旁,是北投地區一直以來重要的通學勤廊道與休憩場域。

磺港橋至光明路加蓋段

圖/磺港溪長安公園旁加蓋段

營造原則

本區以沿溪生活文化塑造,創造舒適全齡化的休憩空間為宗旨,為呼應與喚起北投母親之河的記憶。藉由重新檢視、改善不符使用需求之設施與空間的同時,重塑北投磺港溪流域周邊,以通學遊戲巷的概念為本段的主軸,讓孩童穿越這條母親之河上下學的時候,是充滿期待與歡樂的,同時作為磺港溪整體再造計畫推動落實的首部曲,亦為延續溪流水文化、微氣候調節及生活美學提升之重要示範性。而長期,仍應持續檢討本河段開蓋的機會。

營造原則示意圖


二、B段範圍(光明路段至延壽橋加蓋段,僅大豐公園80m未加蓋):

本段範圍自光明路至磺港公園旁延壽橋,位處於北投、新北投捷運站、市場與北投核心生活圈,是北投地區政經、生活的核心。本段尚未施作,須俟北投市場整修完成後,另案辦理評估及規劃。

磺港溪北投市場前加蓋做為停車場

圖/磺港溪北投市場前加蓋做為停車場


三、C段範圍(延壽橋至西安橋)

本段範圍自延壽橋至西安橋。磺港溪段東側為奇岩新社區,周邊包括軍艦岩、丹鳳山、唭哩岸山郊山體系,以及八仙圳、中崙仔溝、崇仰公園及清江國小濕地,具有非常好的生態廊道基質。

計畫將磺港溪與沿線的奇岩1號和奇岩2號等公園結合為生態親水公園廊道,發揮互補的功能,創造出更大的公園綠地與親水環境供民眾休憩,同時增加滯洪空間提升防洪保護能力。

磺港溪奇岩一號公園段,為3面光的堤防結構

圖/磺港溪奇岩一號公園段,為3面光的堤防結構

營造原則

本計畫結合市府都發局辦理之「建立臺北市生態廊道-唭哩岸與奇岩地區生態調查、規劃設計及廊道周邊用地都市設計管制研擬」計畫,充分結合生態調查以及規劃設計準則建議,以落實計畫整合之效。

延續公民參與成果,本段以恢復磺港溪自然河道並與公園結合為前提,以人本友善的居住空間出發,提升公共場域使用度,營造自然綠意河廊生活空間,透過調整既有道路斷面、擴大與優化中崙仔溝及既有生態滯洪池、營造生物棲地為主。

營造原則示意圖


四、D段範圍(西安橋至朝籟橋)

本段範圍自西安橋至承德路七段朝賴橋。河道邊緊鄰密集住宅、工業區及車道,三面光河道無任河濱溪植被。

磺港溪西安橋至朝賴橋段

圖/磺港溪西安橋至朝賴橋段

營造原則

因河段緊鄰工業區、住宅用地之後方,長約350公尺,長期因工廠及土地占用、雜物堆置,導致形成沿河人行、自行車動線的斷點,故規劃以低衝擊開發形式原則及考量腹地有限前提下,設置寬1.8~2公尺之人行步道,並於朝賴橋設置入口意象,以北投山系剪影呼應磺港溪源頭。

營造原則示意圖

五、E段範圍(朝籟橋至基隆河匯流口)

本段範圍自朝賴橋,延承德路七段401巷到基隆河匯流口。401巷緊鄰車道,周圍住宅多為矮房、較不密集,但有工業廢水、都市地表逕流汙染的可能性;然而,因為河道內有石籠堆疊,讓此段濱溪植被生長良好,屬生態過渡帶,生態資源相較豐富。

磺港溪沿承德路七段401巷道路段仍保有自然的溪濱植被樣貌

圖/磺港溪沿承德路七段401巷道路段仍保有自然的溪濱植被樣貌

營造原則

本河段在低衝擊開發形式原則下,加上現有河岸生態環境仍屬自然,擬優先著重人本系統的串接,設置寬2公尺的懸掛式高架步道(行人優先),讓磺港溪沿線的人本空間得以往北串連至新北投,往南與基隆河自行車道系統鏈結。在設計上秉持3個原則,1.強化人行步道與自行車道的連結性;2.以路就樹,以維繫自然度,不移樹;3.路徑中搭配解說系統增加環教機會。

營造原則示意圖



時間

紀要名稱

108年3月22日

「磺港溪再造可行性評估計畫啟動」

108年4 ~ 5月

在地領袖、公民團體拜訪與意見蒐集

108年5月9日

專家顧問諮詢會議

108年5月21、5月28日

地方說明會共兩場次

108年5月29日

辦理加蓋段(A段)工作坊

108年6月12日

辦理中游段(C段)工作坊

108年6月13日

辦理下游段(DE段)工作坊

108年8月12日專家學者座談會
108年8月17日整合收斂工作坊
108年12月21日可行性評估成果發表會
109年6月18日至109年7月17日C段(延壽橋至西安橋)都市計畫公開展覽
109年7月7日C段(延壽橋至西安橋)都市計畫公展說明會
109年8月12日A段(磺港橋至光明路口)地方說明會
109年12月24日D、E段(西安橋至基隆河匯流口)地方說明會

時間

紀要名稱

108年6月13日、6月30日

磺港溪系列工作坊開始報名

108年6月30日

磺港溪河岸生態踏查。荒野24年會-台北小旅行》河岸行腳 – 人與河流的關係系列活動,歡迎報名參加

加蓋段(A段)-地方說明會
北投區區民
中下游段(C段及DE段)-地方說明會
北投區區民
加蓋段(A段)共識凝聚工作坊
北投區區民
中游段(C段)共識凝聚工作坊
北投區區民
下游段(DE段)共識凝聚工作坊
北投區區民
專家學者座談會
北投區區民
整合收斂工作坊
北投區區民
成果發表會
北投區區民

如有對本計畫相關意見留言給我


科室:河川工程科

聯絡人:林小姐

電話:1999(外縣市(02)27208889)#2657

傳真:(02)27201164